
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菌核病)(Potato Rhizoctonia rot)
类型 :真菌性病害
简介 :马铃薯黑痣病在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内都可引起为害,近几年来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马铃薯种植区域普遍发生。
马铃薯黑痣病在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内都可引起为害,近几年来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马铃薯种植区域普遍发生。
田间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后,有的在出苗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的植株下部叶发黄,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在1-6cm,受害茎基部或病斑上常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着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发病轻时症状不明显,发病重时植株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收获时块茎表面带有很多褐色的菌核。
病原: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nbsp;solaninbsp;Kühn.。
发病规律:该病以病原菌核在病薯块茎中或土壤中越冬,带菌病薯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报道该病与春寒及土壤湿度有关,温度偏低、土壤湿度大、中性肥沃的土壤特别适宜该病的发生,播种早、播种后温度低、湿度大的区域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建立无病种薯生产基地,选用无病种薯播种。
2、化学防治
(1)种薯处理
播种前用22%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或6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进行药剂拌种。拌种方法为:22%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 8-12毫升/100千克种薯;6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22-25克/100千克种薯。
(2)药剂防治
nbsp;nbsp;nbsp;nbsp;nbsp;在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关注马铃薯防控物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