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粉痂病(Potato powdery scab)
类型 :真菌性病害
简介 :该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及根部,茎部也可染病。
田间症状:茎块染病病在表皮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病斑边缘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惭隆起、膨大,形成3-5cm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凹陷成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葡萄茎和地下部位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根瘿或肿瘤,初期为白色,后变黑色。
病原:鞭毛菌亚门粉痂菌Spongosporasubterranea (Wallr.) Lagerh.。病菌的休眠孢子囊球,外观如海绵状球体,中腔空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壁不太厚,平滑,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的双鞭毛,在水中能游动,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内致病,故游动孢子及其静止后为变形体,成为本病初侵染源。
发病规律:病原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田间则通过带菌土壤、肥料以及雨水进行近距离传播。休眠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4-5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病菌最适宜发育和侵染的条件为土壤湿度90%左右、温度18-20℃、PH值偏弱酸性,一般雨量多、夏季凉爽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检疫措施,对病区种薯禁止外调,禁止从疫区调入种薯。
2、农业防治
(1)实行轮作,实行马铃薯与谷类或豆类作物5年以上的轮作。
(2)筛选无病种薯,在病害发生地区,如不能提供健康种薯,则对播种用的种薯应逐个挑选,选用外形整齐、无任何病症的薯块作为种薯。
(3)科学施肥,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
(4)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关注马铃薯防控物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