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技总站关于比利时马铃薯品种管理的考察报告
为加强中国与比利时在马铃薯品种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马铃薯品种管理工作乃至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比利时爱诺省农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CARAH)邀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部分品种管理专家一行8人组成考察团,于2006年7月10-19日对比利时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
考察内容涉及马铃薯科研育种、品种管理、种薯生产及质量管理、商品薯生产、病虫害防治、马铃薯加工等方面。比方对此次考察活动予以了高度重视,做出了周密的考察安排,并安排爱诺省电视台对考察团进行了专访和报道。通过双方的讨论和磋商,初步确定了中比双方开展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为今后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爱诺省农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研究员Francois Serneels先生全程陪同下,考察团先后访问了爱诺省农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弗朗德尔省农业和渔业研究所农业研究中心、瓦隆区农业研究中心利巴蒙特试验站,参观了马铃薯质量控制实验室、病虫害检测实验室、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田、新品种展示田及大面积生产田,走访了当地马铃薯种植农户和薯条加工农户,参加了在法国北部举办的马铃薯展示示范现场会(马铃薯节)。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比利时农业概况比利时王国位于西欧,北连荷兰,东邻德国,东南与卢森堡接壤,南和西南与法国交界,西北隔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面积3.05万平方公里,人口1036.4万(2005年7月)。全国设立了瓦隆区、弗拉芒区和布鲁塞尔3个联邦行政区、10个省,首都布鲁塞尔,人口约100万。比利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对外依赖,80%的原料靠进口,50%以上的工业产品供出口,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3614亿欧元,增长率1.5%,人均国民收入34871欧元。
农业已实现了生产的高度集约化,自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比利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农业劳动力比重自1880年的25%下降到2006年的不足2%,当前,这种下降的状况还在继续,且在欧盟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农民数量下降的速度比农业总面积下降的速度更快,导致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从1880年的1.5公顷/农民增加到2006年的15公顷/农民或者是28公顷/农场;同时,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马铃薯、小麦、甜菜单产分别自1830年的20吨/公顷、2500公斤/公顷、28吨/公顷,增加到50吨/公顷、9000公斤/公顷、70吨/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30-50倍。
当前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农业就业人口约10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自给率大幅度提高,粮食自给率在90%左右。种植业发达,2003年农业用地面积为139.2万公顷,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甜菜、玉米、小麦、大麦等。
爱诺省是比利时最大的农业省,有5000个农户,户均耕地面积50公顷,同时,也时比利时最大的马铃薯生产省。
二、考察情况
(一)比利时农业支持
比利时农业支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欧盟,主要负责农业公共政策、农产品进出口法律法规制定,农业生产补助政策制定,组织开展国家间合作研究和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二是比利时联邦农业部,主要负责国际性谈判,以保护农民利益地位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制定,公共健康关系、动植物健康关系的协调等;
三是地区级农业部,负责地区级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四是省级农业部门,尽管农业在比利时各省的重要性不同,但每个省均有自己的农业支持政策和支持体系,以维护当地农业地位和保证农民利益。
(二)比利时马铃薯生产
16世纪,马铃薯由南美洲传入欧洲,19世纪在比利时得到推广种植。比利时马铃薯生产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是欧洲第六大马铃薯生产国,位居德国、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之后,马铃薯单产水平达50吨/公顷,居欧洲之首;马铃薯加工量居欧盟第二位,仅次于荷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比利时马铃薯年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公顷左右,年际间面积变化不大,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晚疫病和孢囊线虫病是危害比利时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虫害,为有效预防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法律规定商品薯生产实行严格的3年轮作制。
一般情况下,播种前种薯不进行赤霉素处理,芽长控制在1-3mm时播种,大多数情况下为整薯播种,只有个别地块对尺寸较大的种薯实行切块播种,播种时施用杀真菌剂,防治土传根际病害。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目前25%左右的面积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
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种薯尺寸以及商品薯用途(鲜食、加工、种薯)确定。生长期间,适时进行化学除草,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晚疫病防治,由于降雨较正常,只有少数地块需要灌溉。
收获时,淘汰受损伤、外部缺陷、薯皮硬化的块茎,然后对薯块进行分级收贮、销售,鲜食马铃薯分为三级,分别为28/55mm、35/60mm、35/65mm,加工用马铃薯要求在50mm以上。目前,比利时马铃薯总量的2/3用于加工,80%的马铃薯加工品用于出口。
在比利时、荷兰和法国,适宜鲜食、加工薯条、薯片和全粉的宾杰(Bintje)仍然是重要的品种,由于种植模式、消费习惯和加工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虽然宾杰品种高度感染晚疫病,但其种植面积仍占比利时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80%左右。
在法国马铃薯节上,欧洲马铃薯品种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田间种植展示的73个马铃薯品种中,从薯形来看,长形的有Casteline、Annablle等,椭圆形的有Anuschka、Matador、圆形的有Cyrano、Safire等;红皮品种有Colorado、Franceline等12个,高干物质含量品种Premiere,特早熟品种Junior等,质硬的煮食品种Cilena、Nicola、 Linda则越来越受欢迎,品种的多样性较好地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三)马铃薯品种管理
在比利时,马铃薯品种必须通过试验、注册程序,才能推广。育种单位(公司)提出申请,由农业部指定的单位(如农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统一组织、安排品种试验工作,试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区域试验、晚疫病抗性试验和DUS测试,在同一生态区的区域试验设3个点,重复3-6次,一般为4次,试验年限为2年。
在区域试验的同时,另设2个试验点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晚疫病为比利时主要病害之一),并在欧盟确定的DUS测试单位设置1个点进行DUS测试。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即可申请注册,注册通过的品种不仅可在比利时推广,而且也可在欧盟其他国家推广,目前,欧盟成员国均采用这一品种管理体系。
品种试验、注册实行有偿服务制,参试品种均需交纳试验费,比利时品种5000欧元/2年,国外品种60000欧元/2年,收取的费用补贴到各试验承担单位,每个试验点补助的费用为20000欧元/2年,经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资助。
(四)马铃薯种薯管理
1949年以来,种薯质量认证在欧洲的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逐步推广,1966年比利时开始实行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目前只有认证的种薯才能在比利时销售,占种薯市场份额的97%-98%,其余2%-3%的种薯为农民自留种。
种薯根据块茎尺寸分为三级:25/28mm、28/35mm、35/45mm。
种薯生产实行4年轮作制,选择土壤没有线虫且与商品薯生产田隔离的田块种植。生长期间,具备种薯质量认证资格机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3次田间检测,以确定是否能生产出相应级别的合格种薯,种薯收获后在实验室采取ELISA、PCR、气相色谱和电泳等技术和方法对块茎样品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晚疫病、环腐病、青枯病以及PSTVd、PVY等,并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种薯是否达到相应级别,达不到质量标准的种薯则作报废处理。
(五)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
比利时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但因滨临北海,马铃薯生产季节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晚疫病发生危害,加之主要栽培品种宾杰不抗病,过去尽管每季马铃薯生产施用杀菌剂有时达15次之多,仍难以很好地控制该病的流行危害。
为了解决晚疫病防治中不能及时施药和杜绝滥用农药的问题,CARAH于20年前开始进行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研发成功了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CARAH模型)。
CARAH模型在比利时应用20年来,几乎从未出现失误,在指导薯农及时、科学施药,减少农药用量,有效控制晚疫病危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比利时薯农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基于气象观察数据(降雨、相对湿度和温度)和晚疫病菌侵染规律进行预测预报的模型,也需要一些田间观察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该预测预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晚疫病菌建立侵染循环除需要病原和寄主外,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其中温度和湿度是关键因素,当田间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湿润期保持得越长,发病越严重;在病菌侵染马铃薯植株后,湿度不再是主导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侵染循环完成得越快。据此可以根据气象资源预测病害可能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指导药剂防治。
目前比利时已全部采用自动气象观察站记录每小时降雨、温度和湿度,共有11个气象站,每个气象站可以覆盖30公里的预报范围,各气象站每天取一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每周进行3次模拟预测。
根据气象数据求出湿润期(相对湿度超过90%)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Guntz-Divoux模型计算晚疫病潜在侵染程度,在气温7-27℃之间,湿润期越长,预期病害发生越严重。降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妨碍杀菌剂的使用并降低施药的效果。
根据温度,用Guntz-Divoux或Conce的方法计算每天侵染循环得分,当累计得分达到7时,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在气温低于0℃或高于35℃(持续1小时),则侵染循环中止;近年比利时主要使用Conce参数计算侵染周期,预测的误差一般不超过1天。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出直观的侵染循环曲线,提示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和系统性杀菌剂的最佳时间。
CARAH模型是一个较好的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其间经过不断修改,日臻完善,在当地应用准确率很高。该模型引进到我国,由北京汇思君达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成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率先在重庆市应用,基本符合当地晚疫病发生规律;有了这一成功的先例,迅速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得到了应用,已覆盖全国14个省份。
(晚疫病监测预警站分布的省份)
(六)马铃薯青枯病相关研究
青枯病病菌是一种土传性的维管束病原菌,可通过土壤、灌溉、植株、种薯等传播。在马铃薯病害中,该病由于株系众多,生态复杂和极强的致病性,是最为有害,难于控制的病害。考察期间,听取了比利时Vlaamse overhead省农业和渔业研究所(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and Fisheries Research,ILVO)的农业研究中心(Agricultural Research Cemtre,CLO)作物保护部专家有关马铃薯青枯病诊断、检测、生态学及其寄主植物关系的研究报告。
该病原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功菌株多样性,不同地区功寄主植物来源的分离物在寄主范围、致病力强弱和细菌学特性上不完全相同。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有两个亚分类系统:
一是根据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病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Race);
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病菌对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病菌划分为5个生化变种(Biovar)。
其中,Race1包括生化变种Biovar1、Biovars3,4,寄主植物超过200种(包括马铃薯等茄子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Race2包括只包括Biovar1,寄主少,不侵染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和菲律宾;Race3包括Biovar2A和2T,寄主植物多样,包括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温带、寒温带地区和热带高地;Race4包括Boivar3,4,寄主为姜,分布在亚洲;Race5包括Biovar5,寄主为桑,分布在中国。
1.病害传播的风险分析
(1)马铃薯块茎的潜伏侵染:风险低到中(2)抗病品种:无
(3)带菌马铃薯块茎传播:经常
(4)灌溉水传播:经常
(5)机械设备传播的风险:高
(6)田间植株到植株的传播风险:高
(7)在自生植物上存活的风险:高
(8)在杂草上存活的风险:可能高
(9)在非茄科轮作作物上存活的风险:高(Race1),偶而(Race3)
(10)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的风险:高(Race1),低到中(Race3)
(11)在植株残体、包装材料、金属和仓库墙体上存活6个月以上:不可能。
2.欧盟对青枯病的控制指针
(1)阻止该病传入无病区;(2)确定病区及其分布;
(3)一旦发现,阻止其传播,就地消除。
3.青枯病诊断检测技术
(1)快速诊断:免疫凝集试剂盒,已商品化(2)分子鉴定检测:常规PCR技术,实时(Real-time)PCR技术
(3)生化型常规鉴定:根据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氧化产酸能力
(4)生化型分子鉴定:PCR扩增
4.青枯病菌官方年度调查
(1)系统调查国内马铃薯产品(种薯和商品薯)(2)抽样调查进口马铃薯产品(种薯和商品薯)
(3)用于病菌污染评估和传播风险分析的调查对象:地表水与相关杂草;加工或包装的液体和固体废弃物;进口的天竺葵(Pelargonium)。
5.欧盟防治指针指定的样本分析
(1)有效的和标准的方法:包括诊断,检测,核心方法和周边的方法,敏感性=1个感染块茎/200块茎。(2)怀疑病害发生时:进行正向筛选试验,控制扩散,追踪起源,提出预防措施。
(3)证实病害存在后:确定污染范围,消除或尽可能消除污染。
(七)比利时马铃薯生产中重点防范的害虫
比利时重点研究和防范的马铃薯害虫有科罗多拉甲虫(危害马铃薯叶子),马铃薯孢囊线虫(危害马铃薯的根系)和桃蚜(传播马铃薯的病毒病)。
1.科罗多拉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ata)
科罗多拉甲虫是危害马铃薯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原产于北美,目前已在整个美洲和欧洲普遍传播并造成危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铃薯甲虫由法国流传到比利时。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有关发现科罗多拉甲虫危害的公开报导,但是从防范的角度出发,对来自欧美国家的马铃薯材料应密切关注,是否携带有该害虫的个体或虫卵、尤其是在包装物中。
2.马铃薯孢囊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G . pallida)
马铃薯线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寄生物之一。特别是在欧洲等马铃薯生产历史较长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瑞士、荷兰、丹麦、芬兰、波兰等国,马铃薯线虫的危害是很严重的。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线虫是孢囊线虫,它危害马铃薯的根部,进而导致植株的死亡。危害严重的地块可导致产量损失30%以上。
比利时对马铃薯孢囊线虫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土壤中孢囊线虫的数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面,尤其是对土壤孢囊线虫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种薯的原料薯生产田。
防范孢囊线虫的措施主要是:进行生产种薯的地块,经检测土壤中不能有虫瘿;发现有线虫的地块要严格控制,防止向周边扩散,采用栽培抗线虫品种并配合施用少量杀虫剂;遵守正确的作物轮作方式,经四年可使土壤感染性降低38%~85%;选育抗线虫品种(尤其是早熟品种)与适当的农业技术相结合(如:轮作、除草、田间管理等)。
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马铃薯孢囊线虫发生的公开报导,并将其列入检疫对象。因此,防范来自欧洲的马铃薯材料是否携带马铃薯孢囊线虫是重点注意的对象。
3.桃蚜(Myzus pericae)
桃蚜危害马铃薯主要是通过蚜虫传播马铃薯病毒造成产量下降,有翅蚜虫数量与田间病毒传播间有相关性。严重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毒和类病毒PVY、PLRV、PVX、PVA、PVM、PVS、PSTVa均与桃蚜的传播有关。同时,蚜虫(若蚜、无翅蚜、有翅蚜)吸食马铃薯叶片的汁液使植株变弱,含糖分泌物有利于黑色真菌在叶片上的生长,引发病害。因此,控制有翅桃蚜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尤为重要。
比利时在研究马铃薯病毒致病性的过程中,以PVY为切入点,通过控制蚜虫数量看PVY对块茎的侵染程度及对产量的影响。
1998年以来,比利时农业部门采用相关联的不同保护措施连续3年在3个地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小区布置在易受感染的地块,调查项目包括:各种措施下马铃薯Y病毒对块茎的污染情况、通过黄皿诱捕器测量蚜虫强度、通过观察全叶上蚜虫数量来确定各植株群体的蚜虫数量,植株感染率3年分别是1998年为1.2%,1999年为1.5%,2000年为4%。
其保护措施是:BIOPALINE施用量为6升/周;BIOPALINE施用量为6升/周,每周施用一次杀冲剂(MAVRIK B);BIOPALINE施用量为6升/周,每两周施用一次杀冲剂(MAVRIK B);每周只施用一次杀冲剂(MAVRIK B);不采用保护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施用矿物油法,靠使用矿物油在每周6升的剂量下,感染速率在一小块土地上被降到65%~75%;如果矿物油的使用剂量减少到每周一次,那么保护的效率将减少到45%~50%;单一的施用杀虫剂效率是不高的:在这种条件下一小块土地的感染率被下降到仅仅8%;只有在侵染力大时联合施用BIOPALINE和杀虫剂(MAVRIK B),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比利时防止马铃薯Y型病毒传播的基本措施是每周联合施用矿物油(6~7升/周)和杀虫剂。这项研究已被证明在减少杀虫剂使用量时马铃薯Y型病毒的侵染危害没有增加。
在中国,对蚜虫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尤其是全国普遍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以来,各地基本摸清了有翅桃蚜的迁飞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蚜虫的传毒措施。
例如:防虫网室、网棚内生产脱毒微型薯;避开当地有翅桃蚜迁飞的早收留种;利用地势及风速选择蚜虫不易降落的地方建立留种田;各级种薯生产田要求的隔离条件有明确的规定;早期拔除病株结合喷施杀冲剂。不足之处是我国的管理、监督、检测的体制还不健全,缺乏严肃的法制体制。
三、考察达成的合作意向和共识
在考察交流基础上,中国代表团与CARAH就双方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进行了友好交流和座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力度进一步加大,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座谈会上,比方希望中方能邀请CARAH相关部门专家到中国考察马铃薯品种管理、种薯质量管理以及种薯市场管理工作,增进对中方相关领域的了解,进一步拓宽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由于CARAH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实力,愿意帮助中方进行CARAH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技术的指导培训。一是中国有关单位可派专业英语基础较好的科技人员到该中心培训3周至3月,二是邀请该中心专家到中国举办短期培训班,三是聘用比方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到中国短期工作。
作者:车兴壁 来源:重庆市农技总站